第43章

  乌云翻滚之下, 海浪在大风的驱使下汹涌,一波又一波地冲上来, 浪花高高地卷起, 重重地落下,拍打、淹没着大半人高的水泥墩子带钢筋围成的栏杆,把靠近海岸, 并不高耸的所有都给吞没,一堆垃圾。
  海浪在狂风的驱使下,汹涌澎湃,一波接着一波地拍打着海岸,发出震耳欲聋的巨响。海水与雨水混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片浑浊的水域,汹涌地冲上海岸,淹没了一切低矮的区域和上面的物品。
  海水最高已经能冲到这条两百米左右街道的尾部,把许许多多的树枝、塑料瓶、渔网、甚至船只残骸等垃圾一次又一次地堆上来。
  栏杆在海浪褪去时短暂露出, 在海浪冲上来时不见。
  更高的树木则在风浪里辛苦支持,被风刮得绷起,海边的灯塔则被淹没了底下半截。
  史蒂夫对这里有没有海水高度线并无所知,他站在那十分钟,目测十分钟后海浪比十分钟前冲得更高,垂直高度大概有一截食指长。
  水涨得很快,风好像也在变大,风把史蒂夫伞的伞骨刮得脆弱不堪,纵使史蒂夫牢牢抓住把手,伞面也变形,向被一个巨人锤击,最终哗一声,伞面倒掀上去。
  史蒂夫像举着一根棍子,棍子上端是个碗,雨水灌在里面,但更快地是伞骨折断,在史蒂夫手里变作一把垃圾伞。
  雨水浇透史蒂夫,还是斜着浇的,他感到雨水进到了眼睛里,自己要变成一只鱼。
  他抹了一把脸,走向旁边的房子前,发现这家早早把窗户都用木板、胶带给固定好,里面的主人家在楼上注意到了他,一直投来注视,似乎奇怪他在这里干什么。
  先生,请问海水高度线在哪里?
  史蒂夫的高声呼喊被风雨压得失真,模糊,他不由再次大喊,希望主人家能够听到并回答他。
  对于主人家来说,就是有个奇怪的人在广播通知别外出的暴雨天气站在街上,一直站那站了十多分钟,连伞都被吹烂了。
  莫不是脑子有毛病吧?
  现在史蒂夫竟然冲着他家喊,主人家一开始没有回答,又张望了两下,发现他就是站在自己家门口,别的也不干,就问他什么海水高度线?
  史蒂夫确定主人家看见自己了,他再一次高声喊道:先生,请问怎么知道海平面现在多高?
  主人家这才算是理解到他什么意思了,冲着他喊道:你得去验潮站!
  验潮站里有验潮仪,能够实时检测海平面高度等信息。
  怎么走?
  主人家大喊他不知道,要史蒂夫快点离开这里。
  史蒂夫又狠狠抹了一把脸上的水,有雨水顺着他动作流进了他嘴里,他吐了两口气,湿漉漉的眼睛在一下一下越来越高的海浪与立在路边的房屋间来回看了两圈,不放心地冲主人家喊道:先生,我等下就走,现在海浪变高了,你要小心有可能的海啸、龙卷风!
  主人家看了眼自己钉好木板的窗,觉得自己长期住在海边,哪还能不知道,认为觉得他大惊小怪,顿时喊回去:快滚吧臭小子!这里轮不到你来指手画脚。
  史蒂夫人到中年,或者说薛定谔的年龄,被听起来年纪并不老的主人家骂臭小子,嗯,无言以对。
  他回头看了眼连接滨海街道的长海街,一路全是居民区,有一些渔民就生活在这里,史蒂夫往回走,一户户问,希望找到一个有这方面知识又心存忧患的人来了解情况。
  大概是史蒂夫这副湿漉漉的样子加上大雨的天气,很多人家有人也不开门,任凭史蒂夫在外面摁门铃或者大声询问也不回应。
  史蒂夫也不沮丧,快速换一家,只是这样真的太浪费时间了。
  就在史蒂夫要把一边全问过一遍,在衡量自己下一步继续问另一边人家的结果和所花费时间是否能接受时,有人穿了雨衣跑了出来,站在这条街上的渔民餐馆门口对他挥手,大声道:嘿,你有什么需要帮忙?
  史蒂夫惊讶地回头,几步跑到人面前,就见对方收起手,提着一把枪,雨帽下眼睛警惕地望着他。
  这是一位颇为强壮的女士,她皮肤偏黑,脸上有海风吹拂和海浪拍打后留下的斑纹,在这风雨里仍然站得稳当,拿枪的手就像在拉渔网一样稳当。
  史蒂夫没有再往前靠,站在原地冲她摆出空空如也的双手,然后说:你好,女士,我发现哥谭很多街道发生内涝,我来到海边发现海平面还在上涨,海浪排墙一般高,天气预报通知还要下一天的暴雨,我担心发生洪灾,想问问验潮站在哪里,了解更多的数据。如果在情况更严重前能够提前做出预警和防护,灾难就能受到一定控制。
  女士疑惑地看着他:你是谁,你叫什么?
  我叫史蒂夫,目前是东区一个杂货店经营者。
  你担心这些干嘛?
  如果灾难发生,我无法幸免,我在东区的朋友也是,整座城市很多地方很多人也会遭遇不幸。
  女士收起枪:我叫玛拉,你不用去找验潮站了,广播里有通知台风可能经过哥谭,并通知了最新的海面数据,政府在组织部分低洼地区和台风可能严重波及地区的人转移。
  玛拉,是海洋的意思,对于她来说,可真是一个合适的好名字。
  史蒂夫听到这个消息,为哥谭政府竟然如此高效感到高兴,他勾着嘴角问:玛拉,可以跟我说说具体通知情况吗?
  大概是玛拉也很关注广播通知,她复述出了很精准的信息。
  预计半个小时后台风会影响到哥谭,政府已经启动应急预案,并提醒市民提前做好物资储备,准备充足的食物、水、药品、应急照明物资等,同时检查加固门窗、房屋其他位置,清理高处易被吹落物品,避免外出
  玛拉还告诉史蒂夫,最新消息通报了海平面气压、海平面温度、海浪高度和潮位情况等信息。
  史蒂夫抓住一个点,问道:海浪高度4到5英尺?
  是的,就在一分钟前,我清楚听到了通报是4到5英尺。
  史蒂夫想到自己看到的海浪,摇头:我刚刚站在滨海街看海岸,海浪浪头已经超过十英尺。
  玛拉也没想到会听到这样的事情,她迟疑:会不会是数据有延迟?
  就算有延迟,但是两个数据之间差距太大了。
  玛拉有些沉默,不知道说什么好,但有些事情可不是沉默能够改变的,她嘴唇动了动,最终说:数据造假?
  为了比对两个数据真实性,玛拉回屋去拿了收音机,把通报播放了一遍,证明官方确实通报海浪高度4到5英尺。
  然后玛拉跟着史蒂夫一起去长海街尾,海滨街开头处望了望,雨水打在她的雨衣表面,顺着向下滑,一通冲洗,洗得玛拉心里有些发凉。
  铺天盖地一样海浪就像大手一样扑上来,玛拉站在那,膝盖发软,有一种想要跪下的感觉,就像她出海面对那广阔的大海一样想要臣服在大自然面前,她是渺小的。
  啊,上帝保佑我们。
  史蒂夫告诉玛拉:这就是我想要去验潮站的原因,我想要更真实可靠的数据。这雨太大了,这浪太大了,而雨没有要停的意思,如果我什么也不做,明天早上一醒来,我会不会发现哥谭已经被水全淹了?
  玛拉点点头:你的担忧并不是毫无根据的,虽然我并不认为最糟糕的事情一定会发生,但是你所做的事情不是没点用。哥谭验潮站设立不止一个,最近的,就在附近没多远,但是你知道验潮站位置,就能拿到数据吗?
  那么多九头蛇基地都闯了,没道理验潮站不行。
  史蒂夫当然不可能把这话对玛拉说,他只是笑笑:我能做到的。
  史蒂夫成功说服玛拉,她告诉了他验潮站的具体位置。
  史蒂夫走之前,问她有没有打算去避灾?
  玛拉摇摇头:这里是哥谭,这里是我的家,如果这间餐馆没了,我还剩下多少呢?
  你还有你自己最宝贵的生命,其他一切都可以重新得到。
  不,我们这里的人都不会认同的。
  玛拉根本不愿意撤离,不过她答应尽力组织这一片人储存物资,准备船。
  史蒂夫摸到验潮站,用了一点武力,潜入进去。
  这并不难,这里只有几个科学工作者。
  史蒂夫拿到数据一看,和脑子里记下的政府通报数据一比对,心里发寒。
  就算是可能为了控制恐慌,把数据说得不那么严重,也不能大砍特砍,浪高报一半,海面高度报得少了二十厘米
  史蒂夫借用验潮站的电话,把电话打给玛拉老夫人,告诉了她这些情况。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