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千金回山村后(美食) 第170节
越到紧要关头,慌乱的村民们越是这个要拿那个要拿。
发大水的话,茅草屋都会被冲垮,更别说屋子里这些东西了。锅
碗瓢盆想带,床褥被子想带,什么都想带。
最后实在拿不走便紧着最重要的粮食拿。先前许多村民都只交了少量的粮食,大份都还在自家放着。
别的都可以不拿,但粮食那是一定要带上的!
家里粮食少的,像是廖老汉家那廖墩子,只留了两三日的米粮,剩下全都存到深山那石洞里,在林姝吆喝第一遍的时候,便已匆匆收拾好往后山去了。
李春苗家里粮食还剩不少,但她也没耽搁,家里劳力汉就俩,能带多少带多少,带不走的直接舍了不要!
林大水张巧花就更不用说了,林姝一喊片刻耽搁也无,麻溜收拾东西走人。
若非林姝,他们儿子哪能去镇上学塾读书,镇上学塾那可不是啥人都收的,全靠林姝先前教得好。
还有张巧花那绣帕子的活计,林姝先前也给了不少意见,如今她不光绣竹子,还绣桂花、柿子这些寓意好的花样,卖得怪好咧。前阵子她帮着叫卖那竹躺椅又赚了一笔,这活儿也是林姝大侄女给的。
在张巧花看来,林姝的话必须听,听了准没坏处。
如今两口子唯一担心的便是同在镇上读书的林玉书。可担心也没用,儿子一时半会儿的肯定回不来。
除了这几家外,好几户跟林大山家走得近的,也都愿意听林姝的话。
这些是第一批往后山赶的。
而这走的人一多,剩下的也都纷纷跟着行动起来。
眼瞅着村民们一个个的都带着大包小包往后山去,林大田坐不住了。
雨水已经没过了门槛,家里地面上都是积水。
林大田:“收拾东西,咱也走!”
张腊梅却梗着脖子道:“要走你们走,老娘才不走。瞧着罢,这雨很快就停了!”
第196章 竹筏
林大田平时一向是婆娘说什么听什么,不然这些年也不会跟二弟三弟两家闹得这么僵,可看着左邻右舍全都收拾东西往外跑,他如何还待得住,于是没管张腊梅,冲三个儿子喊道:“还愣着做啥,都给老子滚去收东西!家里要紧的东西能拿的都拿上,尤其是粮食!”
“不许收拾东西!”张腊梅怒道,上手去拉扯林大田。
“臭婆娘,你疯了不成?!你不走,我和儿子们走!”
外头积水越来越多,婆母和公爹却还在屋里拉拉扯扯,大儿媳挺着肚子冷笑一声,“婆母想待在家里便待罢,我是一定要去后山的,哪怕今日这大水没发起来,我也认了。”
说着,扭头问搀扶她的林多仓,“我要去后山,你送我过去,还是听你娘的乖乖待在屋里哪儿都不去?”
“我……媳妇你肚里还揣着娃呢,你非要去的话,我送你去就是!”林多仓也是个听媳妇话的耙耳朵,何况他媳妇大着肚子,他肯定是先紧着媳妇。
“好哇好哇,我就晓得你平时没将我这个婆母放在眼里,这会儿终于不装了!别以为你家祖上出过秀才,你就真把自己当个体面人,我呸!那都是多少年前的老黄历了,你老子你兄长哪个不是地里刨食的泥腿子?还搁我这儿装清高。今儿你要是敢出这个门,赶明儿我就叫我儿把你休了!”
张腊梅这大儿媳姓吴,祖上是出过秀才的,不过那是许久之前的事儿了,后来一代比一代落魄,如今家里不过四五亩薄田,也就祖上传下来的一些书籍典籍值点儿钱,加上吴氏识得几个大字,这才被张腊梅瞧中,成了他大儿媳妇。
吴氏平日里的一些做派张腊梅早看不顺眼了,更气人的是,这小蹄子不晓得给她大儿吹了什么枕头风,大儿是越来越向着她了。
若不是为了大孙子从她肚子里出来时能沾染她祖上几分书卷气,她何苦娶回来这么一个懒儿媳,如今还当众顶嘴她这个婆母!
吴氏懒得同她废话,原本还想让林多仓带一些米粮走的,但看张腊梅这架势,她米粮也不要了。
“你要休我,也得问问大郎愿不愿意,他若愿意,你休了便是,他若不愿,我们两口子自愿分家!以后婆母休管我两口子的事儿!”
张腊梅被这话气得脸都青了,怒问大儿:“林多仓!你说你是要媳妇还是要亲娘?”
林多仓夹在中间左右为难,“阿娘,我肯定是都要啊,只是我媳妇还揣着娃,我先听她的送她去后山。”
老三林多粮是个搅屎棍,趁机表态道:“大兄你要是不听咱娘的跟大嫂走了,以后你就别当我大兄了,我可不认你!咱家都得听阿娘的。”说着赶忙去搀扶张腊梅,“阿娘,我听你的。”
小儿子贴心的举动让张腊梅心里熨帖,怒气稍减。三个儿子,老大算白生了,好在老二和老三都愿意听她的。
“好了,都别闹了!”林大田不耐烦地再次发话,“收拾收拾,都去后山!”
张腊梅还要胡搅蛮缠,上手就是扒拉人,林大田气急之下一个巴掌狠狠扇了过去。
张腊梅难以置信地瞪向他,“林大田!你居然敢打我?老娘跟你拼了!”
眼看着这两口子又要拉扯一番,吴氏再不耽搁,取了家里的蓑衣穿上,也顾不上会不会得婆母一句自私自利,其他啥都没拿便踏着水往村尾后山去了。
林大田也不敢耽搁,再耽搁下去,村里人都要走光了,到时候就只剩他们一家子。若是真发大水,那便是一家子齐齐整整去阴曹地府。
想到这儿,林大田心里一狠,揪着张腊梅又是哐哐两巴掌,把张腊梅人都打蒙了。
“臭婆娘,都啥子时候了还闹闹闹,你想死你自个儿去死,别拉扯着一大家子去死!”
林大田寻常不发怒,但一发怒,林多谷林多粮屁都不敢放一个,乖乖收拾东西去了。
等大背篓小背篓全都装满了东西,村里积水竟已到小腿肚的位置了!
张腊梅怄气不想跟着走,但见外头的水位越来越高,林大田和两个儿子竟真的不管她走了,她一时之间颓丧不已,最后还是捂着脸上的巴掌印,抽噎着跟在了后头。
还未到村尾,只走了一小半,积水竟已到了膝盖处。
林多谷一个踉跄,背篓里的一麻袋灰面摔到了水里,他大惊,“灰面,咱家的灰面!”
米粮沾了脏水还能淘洗了吃,这灰面沾了脏水可就不能吃了。
这可是一麻袋的灰面啊!
林大田咬了咬牙,“别管了,快走!”
此刻的林大田已经后悔了,就是因为家里婆娘闹,耽搁了太久,外头的积水才越来越深。这会儿路上只看到前方三三俩俩的村民,大部分村民竟都已经去了后山。
走到后头,不光积水深,积水还成了河,甜水村村尾地势高于村头,他们便等同于是逆流而上。
前方,吴氏和林多仓虽然走得早一些,但吴氏大着肚子根本走不快。
走着走着,积水已经没过了吴氏的膝盖,一个没留意她被水里看不见的障碍物绊了一跤,摔进水里后还呛了一口水。林多仓赶忙扶起她,慌张道:“媳妇媳妇,你没事罢?”
“我走不动了。”吴氏气喘吁吁。
她揣着娃身子重,又穿着蓑衣,蓑衣是用棕毛做的,这东西也沉,加上要淌着水走,哪里受得住。可是脱了蓑衣身上都被雨水打湿,一不小心染了风寒可怎么办?
就在这时,两人忽闻哐当一声巨响,竟是不知哪家的茅草屋被雨水冲塌了。
吴氏看到那倒塌的房屋,吸了口气,咬牙道:“走,继续走!”
再往前,零星几个前行的村民都看到了房屋倒塌的一幕,一个个吓得面色苍白。
这些落到最后才走的要么是脾气犟不信邪,要么是贪多啥都想拿,此刻看到房屋倒塌,村里积水越来越多,哪里还敢质疑什么。
这是已经发大水了啊!
走,得赶紧走,再耽搁下去,可就走不掉了!
这些人里还有妇人背着小奶娃的,小奶娃被放在背篓里,哇哇大哭了一路。那背篓里虽然铺了厚厚一层被褥,背篓上也用一顶斗笠盖着,但雨水太大,哪能防得一点儿不漏。
妇人一步一步走得极为艰难,旁边的汉子则背着家中所有的粮食,一手提着杂物,一手牵着个七八岁的男娃。
“他爹,都怪我迟迟不愿走,我若是走不到后山,你带着老大老二上山去罢,呜呜……”
“说啥子傻话,你和娃我都不会丢下,你搀着我的胳膊,咱们走慢些走稳些,很快就到后山了!”
那男娃也道:“阿娘不怕,我力气大,可以自己走,让阿爹牵着你。”
妇人垂泪,“好孩子,你搀好你阿爹,可别摔了,一旦摔了就会被水冲走,晓得不?”
男娃重重点头。
汉子瞅着手中的一应杂物,唉地一声,将那东西一扔,“这些都不要了!”
他一手拉媳妇,一手拉大儿,一家几口一起往前去。
雨下得可真大啊,才这么一会儿功夫,积水都没过膝盖了。
不是他们不愿听林姝的早些走,实在是家里的老幺太小了啊,老大八岁,老幺才一岁多点,外头狂风暴雨,两口子怕淋着雨走这一路,老幺会熬不住。家里的茅草屋虽然漏水,但尚能遮风避雨。
可最后一番纠结,一家子还是冒雨离开了。
雨太大,淋在脸上模糊了视线,连路都看不清。妇人好几次险些滑到。可她哪敢滑到,她还背着娃呢。
正走着,汉子牵着的男娃忽地惊呼一声,指着前头道:“阿爹阿娘,前面有人朝这边来了!”
有人不稀奇,稀奇的是那人居然是划着一只竹筏来的。
划竹筏的是林姝,先前她和周野分头行动,汇合之后,二人一番计较,再次分头行动。
周野留在后山山脚下,在村民们上山的时候帮扶一把。林姝水性好,得知有几户人家孩子年岁小,便撑着周野做的竹筏往村头这边来接应人。
竹筏浮力大吃水小,浅水也能划起来,林姝划着这竹筏竟越划越溜。
不久前她才将一对年轻的母子送到了山脚,还送了一对年迈的腿脚不便的老夫妻,如今是她返回来的第三趟。
这一趟便遇到了眼前拖家带口的四人。
这户人家林姝没有太深的印象,只记得是家中长者去得早,当家的上头两个姐姐都嫁去了外村,家里只男人一个劳力汉。他膝下两个孩子年岁皆小,以至于拖拉到这会儿才走。
“嫂子,我是林大山家的林姝,你带着俩孩子先上来,我载着你们去后山!大哥这头不用看顾你们,一个人也走得容易些。”林姝冲那妇人喊道。
竹筏不大,只能载三个人,她加上那妇人,还有俩孩子便差不多了。
那妇人闻言喜极而泣,跟当家的说了几句什么后背着背篓上了竹筏,老大则被那汉子抱了上去。
等几人站稳,林姝手上长竹竿一撑,竹筏瞬间调了个头。然后,她仗着手上力气够大,直接用竹竿借力,逆着水势往后山而去。
竹筏行出一段距离,那妇人朝后喊道:“他爹,我和俩娃先去,你路上稳着些,我们在后山等你!”
那汉子挥了挥手,面上忧色大缓。他不用顾着婆娘孩子,一个人要轻松多了。回头他可得好好感谢林姝这丫头!
对了,不止林姝丫头,林老二一家都要感谢!若非他们及时通知村民,他也不会跟着村民们一起走,这会儿若是还被困在茅草屋里,后果不堪设想。
第197章 感激
这汉子目送家里婆娘和孩子走远,心里大大松了口气。
可在汉子身后约莫三十丈远的地方,互相搀扶的林多仓和吴氏两口子眼睁睁看着竹筏越走越远,却是齐齐叹了口气。
吴氏也想搭乘那竹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