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御宅屋>书库>历史军事>大秦开局炸丹炉,我乃九品炼药师> 大秦开局炸丹炉,我乃九品炼药师 第130节

大秦开局炸丹炉,我乃九品炼药师 第130节

  尤其是陛下这副模样,显然决计不会是什么小事儿。
  因此一众大臣都没有立刻开口说话。
  一时之间空气都好像凝滞住了。
  安静了一个呼吸后。
  作为百官之首的丞相王绾,最先开口询问道:
  “陛下,请问何谓科举取士?”
  “可否是另一种举荐贤能的方法吗?”
  嬴政点了点头:
  “科举,便是通过分科考试来选拔官吏的方法。”
  “不按门第,只凭借自身的才学来决定其是否可以入朝为官。”
  众人听后,瞬间是一片哗然。
  那这么说日后自家后辈想要入朝为官的话,还都得去考这个什么科举?
  要和天下众多寒门子弟一同去考科举?
  这如何能行!
  要是他们考不上又该如何是好?
  家中后辈要是不能入朝为官身居高位,又如何守得住这份家业?
  这已经触碰到他们的核心权益了。
  王绾听后忍不住道:
  “陛下,我大秦自古以来便是用的举荐之法选贤任能。”
  “如今更是凭借此法广纳天下英才,从而灭掉了六国。”
  “陛下为何要改用这科举?臣以为这怕是有些不妥。”
  王绾是贵族们的代表,他自然不会同意这科举考试。
  而其他大部分朝臣则是纷纷附和道:
  “是啊!陛下,这举荐之法自古以来便是如此,怎可轻易更改!”
  淳于越更是开口道:
  “陛下,举荐之法举荐的皆是贤能之辈,品行端正。”
  “可若是行这科举,岂不是只看重才能而轻品行?”
  “到时候朝堂之上,皆是些心术不正之辈又该如何是好?”
  “如此这般,岂不是会祸乱朝堂?”
  淳于越此言一出,众人纷纷附和。
  是啊!
  咱们举荐的都是贤能之人,这科举选出来的肯定都是功利的小人。
  这一次他们全都和淳于越统一战线了。
  治粟内史张鸿听到这些人的话语后,不由得冷笑一声:
  “举贤任能?贤在何处?”
  “不过大都是些酒囊饭袋之辈,一无是处。”
  “如果举荐之法真的举荐的皆是贤能之辈,为何每年还有如此多的官吏贪赃枉法?”
  “为何还需要有御史大夫去监察百官?”
  “反倒是这科举制度,更能够选出那些真正有才能的人入朝为官。”
  “这对我大秦而言,才是真正的良策。”
  “至少选出的人,都是有真正能力之人。”
  张鸿可是早就看这些贵族凭借家族萌荫,身居高位而不爽了。
  他是真正的「唯能力论者」。
  所以对于科举考试这种方法那是十分的赞同。
  真以为你们是啥贤能之人啊?要是没有家族帮助,你们之中有多少人能到这里?
  我都不好意戳穿你们!
  在张鸿看来,与其让某些人尸位素餐。
  那还不如换一批有能力的人上来。
  反正你们该贪的还不是在贪,至少那些有能力的人还能为我大秦办点实事。
  张鸿很早就看穿这些人了。
  他们全都是些只重视自身利益和家族利益的人。
  竟然还有脸说,举荐出来的都是贤能?
  第116章 立场灵活淳于越
  当然。
  朝堂之上像张鸿这般支持科举制度的大臣那是少之又少。
  毕竟不是谁都愿意放弃自家的举荐之权的。
  嬴政看着一众朝臣会是这副模样,倒是一点都不意外。
  他对这些朝臣还是很了解的。
  平常还好,但是一涉及到切身利益,那是一点都不会愿意的。
  也就是他现在大权独揽,否则的话许多制度还真不一定能够改变。
  随后看了朝堂上一言不发的李斯:
  “廷尉怎得方才没有言语,你对这科举可有什么看法?”
  李斯听到后略微沉默了一下,随后开口道:
  “陛下!”
  “臣曾有言:「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我大秦之所以能够强于六国一统天下。”
  “便是因为我们拥有敢于变革的决心与魄力。”
  “所以,若是这官吏选拔之法真的不再适用于如今的大秦了。”
  “那么变革一番又何妨?”
  “不过我大秦如今是否真的要实行这科举制度,又是否适合实行这科举制度。”
  “想来还需要仔细的讨论一番,不能轻易便下定论。”
  “至少,也需要将其具体规则和如何实施讨论的足够清楚才行。”
  “否则草率施行的话,必将不利于我大秦的发展与稳定。”
  李斯听闻嬴政欲行科举制时。
  心中喜忧参半,甚是矛盾。
  喜的是,科举制似乎可使广大学子无需投靠权贵,亦能入仕为官。
  回想自己当初,曾屈身投靠相国吕不韦。
  历经艰辛,方得以进入秦国权力核心。
  若那时秦国已有科举之制,自己又何必屈尊当那吕不韦的门客?
  因此结合自身经历来看,他对科举制其实颇为赞同。
  然而,若是从如今之身份地位观之。
  他对科举制又难免心生抗拒。
  毕竟现今的他已是掌权者。
  位列九卿之一,属既得利益者。
  若真行科举制,其日后之权力势必削弱。
  他已非昔日之底层小吏,且那些贵族们皆背景深厚。
  自己却毫无背景。
  欲更上一层楼,需得培养一批属于自己的势力。
  若无举荐之能,又将如何招揽人才为己所用?
  这朝堂之上,无盟友则难立足。
  适才在朝堂之上,众大臣厉色反驳科举制时。
  他选择了沉默。
  便是因其内心纠结:
  究竟是该顺从内心赞同科举,还是屈服于对权力的渴望而反对科举。
  然当嬴政目光投向李斯那一刻。
  他便不再纠结了。
  因为他深知,他已无纠结之必要。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