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御宅屋>书库>历史军事>大秦开局炸丹炉,我乃九品炼药师> 大秦开局炸丹炉,我乃九品炼药师 第374节

大秦开局炸丹炉,我乃九品炼药师 第374节

  “回单于,这里没有......我们部落的人了。”
  “刚...刚刚我们部落的人明明全都在后面的。”
  “不...不知道现在怎么全都不见了。”
  只见其也是一脸茫然。
  这批月氏人,由于脱离了冒顿的大部队,刚才全都趁机逃跑了。
  冒顿听后沉默了好半会儿,随后开口道:
  “你刚才怎么没跑呢?”
  月氏人听后则是愣了一下:
  “嗯?我刚刚能跑吗?单于不会杀了我吗?”
  冒顿:“......”
  冒顿确认了,这个人的脑子......是真有问题。
  本来冒顿是想把这人宰了的,但是看在其如此愚蠢的份上。
  冒顿还是没有将其杀了。
  如今他缺水,暂时还不缺粮。
  ——
  “算了......还是继续西行,深入西域。”
  “这人虽然脑子有些问题,但是说的话应当不是假话。”
  冒顿不认为这个傻子还会说假话来忽悠自己。
  “只要下一处西域小国没有秦军。”
  “我便可以轻而易举的攻打下来。”
  冒顿现在也是没得选了,他只能这样做了。
  就算没有这个月氏人的情报,他多半也是要继续西行了。
  因为冒顿不认为秦军会派遣数万人深入西域。
  要是秦军真的派遣如此多的军队在西域。
  那他跑到哪里......都得是个死。
  连西域这种偏远之地,秦军都能如此看重派兵数万。
  那乌孙和月氏这种比较富裕的地方,秦人又岂会放过?
  届时自己还能去哪里?
  他现在只能一条路走到黑了。
  冒顿望了望自家的人马,轻轻的叹了一口气。
  踏上了深入西域的路程。
  第235章 看到好东西就想带回去
  会稽。
  吴县。
  一对叔侄正在指挥着人手搬运着行李。
  这对叔侄不是别人,正是项梁和项羽。
  “叔父,咱们如今在吴县待的好好的,为什么又要搬走?”项羽有些疑惑。
  项梁听后则是压低声音,开口道:
  “少羽,你难道不知道那秦王......已经把他的公子分封到这会稽了?”
  “算算时日,那位会稽王......这两日就将抵达了。”
  项羽听后则是有些不以为然:
  “那又如何?”
  “叔父咱们项氏一族在这会稽已然站稳了脚跟,难道还怕他区区一个外来的公子不成?”
  “如今会稽的百姓,大都是心系大楚的。”
  随着大批身家不俗的贵族迁徙到关中后,如今会稽的大贵族少了许多。
  只剩下一些普通的贵族,以及一些不愿意顺从秦人的贵族。
  所以,如今仍留在会稽的项氏一族影响力自然是更大了。
  不少小贵族都要仰仗项梁。
  那些心存反意的贵族,自然更是以项梁为首。
  毕竟项梁乃是名将项燕的嫡系后代,这里又曾经是楚人的地盘。
  所以这些曾经的楚人,都是愿意追随项梁,一起图谋大业的。
  这也使得项梁这一段时间里,发展的还算不错。
  故而项梁觉得嬴政迁徙贵族......对他而言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只要留下来的,都是可以拉拢的贵族。
  在这些有利条件的加持下,项梁在会稽的势力自然是越来越大。
  就连此地的郡守都要敬他几分。
  ——
  “话虽如此是没错。”
  “但是,羽儿啊......你不知道你季父他怕是已经暴露了。”
  “他已经许久没有书信传回来了。”
  “咱们继续明目张胆的留在吴县,将会十分的危险。”
  项梁叹了一口气。
  项羽闻言有些吃惊:
  “季父他为人谨慎,身手不凡,怎么会暴露?”
  “哎......因为咸阳有人叛变了。”项梁摇了摇头。
  他安插的卧底昭平背叛了啊!
  他竟然彻彻底底的投靠向秦人了。
  当初不是信誓旦旦说好共谋大事的吗?
  结果你儿子竟然考了科举第一,你就再也不往会稽传送消息了。
  项梁一想到这事儿,就气的有些睡不着。
  他知道,这昭平绝对是叛变了。
  就是不知道具体叛变到何等地步了。
  而项伯一直送不回信,怕是已经遭到秦人的毒手了......也可能是遭到昭平的毒手了。
  ......
  西域。
  一处深黄偏褐色的土地上。
  项伯和牛黄正在用铲子铲着地。
  “大叔!”
  “这里很大概率有铁矿!”
  “我之前在冶炼厂里冶炼的就是这种矿石!”
  “到时候咱们就可以在这里建造冶炼厂了!”
  “这可是大功一件啊!”
  牛黄兴冲冲的说道。
  项伯点了点头,亦是有些期待:
  “嗯。”
  “大功。”
  立了功,肯定可以进入仙术府核心了吧!项伯的想法倒是比较纯粹。
  探险方士的主要任务就是沿途搜寻各种各样的矿脉。
  虽然铁矿并不罕见。
  但是用处却极大,只要找到了,日后便可以就地炼铁,然后建造铁路。
  节约大量的运输成本。
  所以,若是能够发现铁矿,会根据规模大小给出金钱奖励。
  最低也有数万钱。
  这对绝大多数的探险方士而言,都是一笔巨款。
  故而探险方士们对此都十分上心。
  牛黄一想到日后能因此吃喝不愁,便挖的越发卖力。
  ......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