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开局炸丹炉,我乃九品炼药师 第562节
“我认为恒定基因虽然无法达到理论极限,但是绝对是足以改变世界的仙术。”
不少参与实验的研究者都找到了李意,显然对于终止实验还是不死心。
但是实验决定权终究掌握在仙君手中,他们想要实验必须得到仙君的允许。
李意则是摇了摇头:
“作为项目发起者,我看得出来......这项技术绝对有危险有缺陷。”
“又何必以身犯险呢?”
然而他们的回答却是:
“即使有危险和缺陷,但是寿命的延长确是真实的。”
“这是此前一直未能成功的。”
“哪怕只能寿命翻一倍,也绝对值得。”
李意望着这些人。
他很清楚的明白,有的是真的愿意为了仙术献身,有的则是希望延长寿命。
所以李意从其中挑选了那些希望延长寿命的,允许他们继续参与实验。
因为李意知晓,这项实验绝对有风险......只是实际风险是什么,尚且未知而已。
——
当然,直到六百年后。
李意终于得到了一个确切的答案:
肉体可以永生,但是精神以及思维却会崩溃......
自愿参与实验的所有人。
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活到理论极限......甚至连五倍寿命都没有达到。
只要超越基因原本的寿命极限,人们的思维就会开始渐渐扭曲,心理越来越不正常。
并且时间越长,问题也就越严重。
这种心理和精神上的问题......甚至没有任何治疗手段。
一切方法,统统无效。
故而,人们纷纷因为精神和思维层面上的崩溃,最终不可避免的走向了死亡。
时间最长的一个活了接近六百年,最短的一个甚至只活了一百八十二年。
尤其是精神逐渐崩溃后,还会做出各种各样危害世界违反秦星基本法的恶性事件。
幸好李意有实时监控这些人,方才没有酿成大祸。
——
“既然思维会不可避免的崩溃,那我为什么会活到现在呢?”
千百年来,李意又一次攀登在了泰山之巅,默默的眺望着日初的太阳。
第343章 写完这章,忽然感觉要飞升了
虽然长生不死的美好愿景,被彻底打破......但是如今的人们对此却并不在意。
毕竟生老病死原本就是无法规避的现实,从来没有得到过永生......又何谈失去?
随着仙术的发展,人们对于死亡......也早就有了极其清晰的认知。
——
0617号虚拟现实学院。
生命哲学启蒙课。
一名青年讲师,此刻正在为一群刚满12岁的少年少女授课。
生命哲学启蒙课,乃是秦星如今所有年满十二岁的学生入学后的第一课。以此来构成一个正确的世界认知观和生命观。
只见青年站在虚拟现实世界的讲台上,神情专注的讲解着这堂课:
“为什么生命终究会走向死亡呢?”
“这既是一个仙术问题,也是一个哲学问题。”
“我们都知道,世界的本质上因为各种外力的存在,显然是不支持个体永生的。”
“无论是仙术中热力学中的熵增理论,还是人们对宇宙的探索......都是如此。”
“倘若世间仅有唯一的一个生物,且长生不老。”
“那么作为无需繁殖即可永生的“孤独个体”势必具备极强适应性,因其需独自应对火山爆发、洪水泛滥、气候骤变、天外陨石、全球冰封等诸多大自然不可抗力。”
“而这样的情况,显然并不美好。”
“其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彻底失去对时间的感知。”
“而当生命失去了对时间的感知,所谓的「永生」也就没有了意义。”
青年话音落下有的少年则是颇为疑惑的询问道:
“老师,到底为什么会这样呢?永生就会失去对时间的感知?这有什么仙术原理吗?”
——
青年闻言微微颔首:
“这个问题问的很好,说明这位同学从来没有阅读过相关的课外仙术书籍,是一个专心致志的好孩子。”
“古语有云:夏虫不可语冰......某些昆虫的寿命只有短短几个月,与之对比起来,我们人类的一百五十年寿命便显得很漫长。”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昆虫的寿命就很短。”
“我们眼中的几个月,实际上在它们的感知中可能就是几十年。”
“我们眼中的快动作,在它们的眼中实际上反而会是慢动作。”
“寿命长短,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生命对时间纬度的感知能力。”
“假如有一个寿命一千年的生命,那么它在思维速度上,同样将会远远低于我们。”
“我们思考需要一个念头的时间,他们可能需要五六个念头。”
“这也是为什么肉体永生仙术有可能实现,而思维永生仙术却无法成功的关键原因。”
“因为我们的思维与对时间的感知能力,决定了肉体所能承载的上限。”
“当超过寿命极限之时,人类的思维会出现不可逆转的感知错乱......”
“这种错乱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越发严重,让个体的自我认知出现割裂。”
“比如思维在迟缓与快捷中来回切换,比如陷入认知死亡,又比如无法感知到原本认知中的世界......每一种情况的出现,都是极其危险的。”
青年一边说着,一边露出怅然的神情。
“同样的......如果真的有个体能够实现永生,那么所谓的时间,在其面前也就逐渐失去了意义。”
“他的生命,将不再是以有限度的时间来计算的了。”
“他的生命,只会存在有两个节点,那就是......生与死这两个节点。”
“于他而言,讨论时间是完全没有意义。”
“其所产生的一个念头,可能就需要千年万年之久。”
“看似存活了亿万年,其在思维转动上可能只比得上我们的一年。”
“亿万年的岁月在他的感知中,等于我们感知中的一年。”
“在其生命因不可抗力而终结时,就是他完整的一生。”
“也相当于就是我们的一辈子。”
“这也是我为什么会说这种永生,意味着失去对于时间的感知能力。”
“这同样也是数百年前,我们之所以在恒定基因编辑计划上会失败的根本原因。”
“那时候的我们......并不知道对时间的感知,会影响个体寿命的极限。”
“想要实现这种永生,思维必须要陷入停滞状态,以此来调节时间认知。”
“比如让我们对一百年的感知变成一万年。”
“那么我们的寿命于外在的时间尺度上来看,也就变成了一万年。”
“可是个体感知尺度却不会有任何变化......活了一万年,个体感知上仍然是一百年。”
“这样的永生,无疑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与我们一开始所追求的能够延长自我感知的永生......完全是背道而驰。”
——
刚才那位少年听后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随即又忍不住开口道:
“老师,既然都永生了......为什么还会死呢?”
青年讲师点了点头,露出一个赞赏的笑容:
“又是一个好问题。”
“永生这个我们所熟知的词语,其实并不算准确。”
“永生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生命体的恒久存活,另一种则是生命体的永恒不灭。”
“前者属于狭义永生,后者属于广义永生。”
“而我们口中常说的永生,通常都是指的「狭义永生」,而不是「广义永生」。”
“什么是广义上的永生?指的是就算宇宙毁灭,宇宙之外的宇宙毁灭,宇宙之外的无穷世界毁灭......个体也能够存活。”
“这无疑是无法实现的。”
“所以,只能追求狭义上的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