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你们还有什么想法吗?”
“既然说要让百姓识字,是不是也该刊一些例如《说文解字》集选之类的?”
“若说移风易俗、礼仪教化,《二十四孝》之类的故事是不是也可以登上?”
扶苏:“……二十四孝还是算了吧。”
里面有几个故事真的蛮渗人的!
“不过类似的故事可以写几篇上去。”
他说完之后,发现大家俱是一脸紧张地看向自己,不由得摸了摸滑溜溜的脸蛋,满腹疑惑地问道:“怎么了么?”
他刚也没说什么了不得的话吧!
众人面面相觑了一阵,最后还是最童言无忌的苏轼开了口:“赵小郎,你说的不是前几天那种‘诸葛亮智破司马懿’那种小故事吧?”
扶苏顿时哭笑不得:“当然不是!”他才没有成为罗贯中的爱好呢。
但众人皆一脸半信半疑的模样,他只好抹着脸解释:“我之前不是事急从权嘛,为了传播棉花,大伙都喜欢听武侯的故事,我才……”
范纯仁松了口气:“那就好。”
扶苏暗道:就一个胡诌的小故事,能把你们吓成那样吗?要是后世的野史给你们看,那还不得……不,还是不要伤敌一千、自损八百了。
为了撇清和冯梦龙的关系,“这样吧。第一份报纸,我就登载一篇辟谣,驳斥一下我自己发明出来的野史,怎么样?”
苏轼又是一语中的:“你不会是为了那个话本子的借东风吧?”
扶苏被看破了心思,脸顿时涨得通红:“都是我自己写的,借一下热度怎么了?”
“没什么没什么!”
大家纷纷顺毛安抚即将炸毛的三元,之后又接连提出意见来,纸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字。
扶苏把纸拿起来悬在空中:“这些内容足够了吗?”
“够了,够了。”
从内容上来说,它已经足以充当一份普适的市民刊物。有基础识字教育,有教化性质的寓言,还有给士人们读的拔高篇——唐宋八大家专栏文章刊载。无论哪个阶级都能覆盖,远超一开始办刊物的目的。
但范纯仁却察觉出一丝不对来。
“赵小郎,你的意思是……你觉得它犹有不足?”
“对。”扶苏说。
他抬头迎上了一排好奇的目光:“比如说,大宋的疆域最北、最南、最东、最西端分别是哪里……”
这是地理课的课程。
“为何会刮风下雨。水又是如何聚成汽,凝成冰的?”
这是物理课的课程。
“火为什么能点着木头,人又为什么需要呼吸?”
这分别是化学、生物课的课程。
“这些内容,我统统想把它们添进刊物里面去。”
扶苏说完之后,就仔细端详着众人的反应,迎接他的一道道茫然不解的目光。他心下暗叹一声:果然还是太超前了么?在重视人文的古代搞点理化普及什么的。
“那要不先……”
“我想看!”苏轼一下子抓住扶苏的胳膊,上下摇晃了起来:“你说得好多我都不知道!赵小郎,你一定要登上啊!”
诶?
扶苏怔住了。
范纯仁微笑对扶苏点了点头,替他解围道:“你莫要为难赵小郎了。纵使大家都想看,能不能登上,还要看枢密院点头呢。”
什么?大家都想看?
扶苏彻底呆住了。
“枢密院”三个字一出,剩下几个不知情的人都疯狂用眼神扫过范纯仁、晏几道。挤眉弄眼地不断暗示:你俩可是相公之子诶,枢密院点头,不就等于你们爹点头吗?记得多说几句好话啊?
当事人却纷纷露出苦笑。
说服我们爹没用啊,我们的爹还不是要听赵小郎的爹,有时候还要听赵小郎本人的呢!
-----------------------
作者有话说:100章了[狗头叼玫瑰]感谢大家支持
还是惯例发红包20个[让我康康]
第101章
晏几道:“应该……”
范纯仁:“或许……”
扶苏:“没问题的吧?”
其他人:喂, 为什么你比那两个相公之子看起来还要笃定啊?
但转念一想,人家是三元兼相公子弟,之前还把棉花宣传的事办得那么漂亮。或许对官场的门道自有一套呢?敢笃定一点也不奇怪。
那么问题只剩下了最后一点——
每七日印刷出一份新报纸, 以大宋现在的技术手段跟得上吗?
“跟得上。”
这是范纯仁和张载的共同结论。
范纯仁在国子监待得时间长, 对监中书局的生产力有所了解。张载刚刚编纂完《捧雪集》刊发全国,过程中少不了和雕印的匠人打交道。他们都点了头, 自然是没问题的。
“但倘若更频繁点, 四日、或是三日一刊发的话,雕印的匠人就要吃不消了。”
扶苏敏锐地捕捉到了关键词。
“雕印?”
“对啊, 有什么问题吗?”
“没有, 是我听岔了。”其实是在惊讶活字印刷术还没有推广开来,明明和《梦溪笔谈》同时代的, 发明得正是时候。
转念一想, 扶苏又明白了个中关窍。用胶印活字排版,前提是匠人必须要识字。但识字的人, 怎么甘心只当区区一印刷匠人呢?不过等报纸推广开来之后,就没有这个矛盾了。全民大识字时代, 保证人人都能认字。
他看着曾巩把最后一个字落在稿纸上, 迫不及待地拿起它, 在空中抖了几下加快晾干,然后揣进怀里,迫不及待地写出第一期了。
苏轼见他要走, 忙提醒道:“赵小郎, 你答应过我们的, 那些内容一定要写啊!我可想知道大宋的四角都在哪里了。”
大宋的最南端……好像是海南,刚好是你日后被贬得最远的地方。这么好奇,是为以后的流放生涯做准备, 提前踩点吗?
这个缺德又地狱的念头一出,扶苏眼睛眯成一条缝,没忍住笑出声:“噗。”
苏轼狐疑不已:“你在笑什么呢?”
他说的话很搞笑吗?
扶苏匆忙搪塞道:“没什么,我知道了,知道了!”
他也确实准备好好写一写。好友们的反应只是多给他上了一层鼓励和保险罢了。在他第二世往前推几百年的时候,清朝的同时代就发生了科技大爆炸。但令人遗憾的是,中国未曾赶上这一波东风。
当时的有识之士也并非不能睁眼看世界。但技术的底色就是自然科学的知识,是传统意义上的旁门左道。若要将之纳入科举,成为显学?以四书五经为生的士人们第一个不同意。
在他们眼里,能学习自然理化知识的,无非是顶层的官员和后辈们。科举改革,则是对教育公平的绝大挑衅。以至于清朝科技革命的力量,自始至终都如涓涓的小溪,汇不入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里。生生错过了国运时局。
所以,自然理化的知识,他一定要在报纸上开专栏科普。先给百姓们打个好点的底子,日后再徐徐图之,从科举的类目上做文章,使之成为一门显学,说不定能比欧洲早进入自然科学大爆发的时代呢?
扶苏满怀着决心回了家中——当然是他在皇宫的家,而不是国子监的宿舍。
在书桌前铺好白纸,研好墨水,扶苏沉吟片刻后,抬起笔就写道——
《论诸葛司马传闻之我见》
扶苏写完后立刻摇摇头:观点没写在题目上,不够快速引人入胜,直接pass。
《驳野史谬论,正武侯之名》
太过于文绉绉了,汴京的百姓们一定不会喜欢的。而且熟悉棉花推广之始末的人,知道文章作者是他后,一定会嘲笑他自导自演唱双簧的。他可不想留下黑历史。划掉划掉!
《诸葛亮妙计破司马>的破绽在哪里?看完这三条,你就明白了。》
噫,谁家营销号来了?
可扶苏皱巴着脸看来看去,不得不承认,营销号式标题是经过检验的——他读了都想一探各种究竟呢。而且没有直接否认故事的真实性,而是从事实出发,留了一道引人思考的口子,把真假留给读者自行辨析。
他捏着鼻子,眼睛故意不去看那个标题,继续往下洋洋洒洒地写道:“第一,经常种地的人都知道,棉花是从地里长出来的……第二,经常高空抛物的人都知道……第三,经常读三国的人都知道……”
很快,一篇科普打假文宣告完成。
扶苏乘胜追击,又在科普识字的栏目添上了“雪”“花”“亮”“兵”等常用字的读法、释义和演变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