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程应允已经安排过她,都是给人做媳妇的,她明白成婚后没有子嗣的艰难。趁着两家老夫人说话,她就携了沈颂芳的手,说小花园的海棠开了,带她去看看。
  女子之间的话题,两三句就能拐到子嗣上面,提到这个,沈颂芳就一脸愁色,最近郭丙怀留下的次数是不少,可她肚子还没动静。
  “姐姐,我婆婆从老家给我请了一位嬷嬷来,说她是妇科神手。我成婚三年未有子嗣,婆婆年前便把她请来家里为我调理,现在在我们院子住着呢,要是姐姐不介意的话,我也领姐姐去看看?”
  沈颂芳正不知如何开口,周氏主动邀请她求之不得。
  前些日子她请渊虹给她定制合适的物件,今日三月春就派了人去请她,说她打的头面做好了,请她去看看,相不中的话师傅可以当场调整。
  这话她哪里能听不懂?索性在家里也无事,当即便带了小丫鬟去了三月春。这些天肚子都没动静,免不得要和渊虹抱怨上几句,如今她身边也只有渊虹一个知心人。
  渊虹话少,做事又有分寸,她愿意与她多说。
  结果就从渊虹那听说程少夫人有了身孕,周微英她知道,也是成婚多年没有子嗣。如今得知周氏得了身孕,她便动了心思,又多问了渊虹几句,问她是不是也来过这里。
  渊虹否认,说周微英只来这买过胭脂水粉,她家里好像是特意请了人为她调理。
  从三月春出来她就回了娘家,没办法,因为没有子嗣,婆婆总是给她脸色看,她心急如焚,但凡有一线可能她都想去试试。
  母亲因为她的事情,白头发都多了许多,也悄悄的让她试过偏方,可都没有用。她不愿意和母亲说郭丙怀之前不愿意和她亲近的事,一是觉得臊得慌,二是怕母亲告诉了父亲,父亲再责难郭丙怀,无端影响了他的仕途。
  与其让他受父母责备,她愿意自己担着肚子不争气的罪名。
  母亲听了她的话,马上就命人给程家递帖子,她看的心里有些难受。父亲爱惜官声,担着兵部尚书的头衔,私下里就多次嘱咐她们母女,不要与武将家属走的太近,以免因私事掣肘了公事。
  周微英领着她去了那大夫的院子,等安排好了茶水便领着侍女出去了,屋子里就剩她和那位大夫,是位老妇人。
  老妇人头发已经花白,应已近花甲之年,可看着皮肤和精神头,要比她五十岁的母亲还要好,该是位懂得保养和调理身体的。
  “这位夫人,老身看你的气血有些亏虚,平时可是有盗汗,食欲不振的表症?”
  沈颂芳马上点头,她确实有这些毛病。
  老妇人又看了她的舌苔,问了月事,又问了些房事,才给她写了个方子,说让她回去服上四天再过来。
  还好周微英出去了,若是她在这里,场面必定尴尬。以前她们没有交往过,还不知道她是这么个贴心的伶俐人儿,以后是能多交往。
  沈夫人心里也有些忐忑,毕竟两家以前没有来往过,加上这又不是容易开口的事,只能和程夫人聊些家长里短。好在没多久沈颂芳回来了,还冲她点了点头,她就知道事情办成了,又一块儿寒暄几句,才带着女儿离去。
  母女二人先回了沈府,让府中的郎中先看了方子,郎中看了所用药材,确实都是调理女子身体的,只是他从未这样配过,只说方子没问题,可以一试。
  周微英送走了沈氏母子,就去了福嬷嬷院子里,问她沈颂芳的身体如何。
  福嬷嬷正在练八段锦,甚是悠哉的说道:“她脉中搏动流畅,面色又红润,身体没什么毛病。加上这月房事不少,若她夫君没什么问题,该是已经有了。所以我只给她开了些有助于稳胎的方子,让她四天后再来,这样你们也能多交往些。”
  福嬷嬷知道应允那小子有事要求这家人,她也乐意帮忙。
  周氏听说有谱,忙向福嬷嬷行礼道谢。
  “你忙活一天了,也回去歇着吧,你现在不宜多动,切忌不要让和浑小子胡闹。”
  周氏脸皮薄,两句话就听红了脸,忙行了礼退下了。
  回了她们自己的院子,就看到程应允正等着自己,最近为了边关将士军饷和冬衣的事,他没少受难为,能帮上他她也开心。
  说起来两人婚事定的仓促,成婚后没多久他又去了边关,细算下来,也没多少相处的日子。刚开始爷爷说给她定了程家的时候,她心里就是愿意的,她见过程应允。
  “微英,怎么样?”
  看他一脸焦急,额头都出了汗,周微英捏着手帕帮他擦了擦。
  “福嬷嬷说只要郭大人没有问题,应该就没有问题。”两人虽都已经有了孩子,但说道这些话题她还是有些害臊。
  程应允没想到事情这么顺利,高兴的搂着小妻子亲了一口,一旁侍候的侍女忙否退了下去。
  “有人。”
  “有人怎么了?亲自己媳妇还得看别人脸色。”说着手就开始不老实,皱着脸看着怀里的人。
  周微英礼教之家出身,自是不愿与他当众拉拉扯扯,可怕动了胎气,也不敢用力挣脱。
  她也喜欢程应允一脸痴相的缠着她。
  “福嬷嬷说了,还没有过三个月,不能。”
  程应允佯装听不懂,弯腰抵着她的额头问道“不能什么?”
  “你少胡搅蛮缠,我还没问你一夜未归去了哪里?大清早回来就催着我和母亲帮你张罗沈家的事?你是如何知道郭少夫人的事?”
  程应允一听她追问这个,忙拥着人进了内室“和以前的同袍喝酒去了,喝醉了没回来,不过我都洗干净了,你闻闻?”
  同袍?那就是男的了。
  “我才不闻,你放开我。”
  第026章 等着他
  成婚前周微英便听说了很多程应允的事情,说他自小在边关长大,性格放荡不羁。十三岁跟着长乐公主一起进匈奴王庭,后又护送公主一路逃回,小小年纪便有军功在身。
  回了临安城后,他也经常往公主府跑,曾也有传言说他对长乐公主有意。不怪外人这么想,他们两人之间只差三岁,一起经历过生死,互生情愫也在情理之中。
  因为长乐公主近些年的经历,京城中有些贵族女子就瞧不上她,言驸马刚去世头两年,甚至有人背地里说公主一副穷酸样,简直有损皇室颜面。这些爱嚼舌根的女子生在国泰民安的京都,只懂得比首饰,比穿衣,从不关心国事,自然对公主的那些付出也不以为然。
  在她心里,长乐公主是位飒爽的巾帼英雄,十六岁时为了平息边关战乱就愿意去匈奴和亲,满朝文武都夸她深明大义。到了边关后,看将士们条件艰苦,主动提出要把所有的嫁妆留在军中,不畏生死只带了十二人的仪仗去了匈奴王庭。
  边关三万将士,因为公主的嫁妆有了充足的物资,遇到匈奴再来挑衅时,虽是被动应战,仍能以少胜多击退了匈奴骑兵,这里面有一半都是公主的功劳。怕被匈奴当作筹码要挟程军,公主凭借着她的勇敢与智谋,火烧王庭,并带着手下冒死奔逃,逃亡时还不忘标记了沿途位置,裴将军带着五千精兵沿途追击,一举斩杀了匈奴首领胡延烈。
  程阔将军率领大军乘胜追击,打的匈奴溃不成军,不敢来犯,这才有了边关十余年的安稳。
  当时周微英也不过十岁,边关捷报传来时,她记得爷爷特别兴奋。大夸长乐公主为女中豪杰,不愧是孝懿先皇后的女儿,当为盛国女子的表率。
  偏偏这样一位勇毅率真的女子,在婚姻大事上却历经坎坷。
  在边关历经九死一生回到临安,安稳的日子过了不到两年,就因为皇上要平衡世家与寒门两派的关系,将她再嫁给身子不怎么好的言驸马。她还记得当时爷爷上书反对,他在奏疏中列举了长乐公主在匈奴一战中的功德,为国立过如此功绩的女子,值得一位好的男子托付终生。
  再说朝政稳定应该靠着朝臣一心,而不是再次去牺牲一名女子的婚姻。
  可是爷爷的奏疏被皇上驳回了,还被皇上斥责迂腐,他带着心中的愤懑不平递了辞呈,说要告老还乡,正在气头上的皇上就同意了。那时候她刚十三岁,只能随着父亲母亲留守京中,看着长乐公主嫁给了言驸马,半年后言驸马就去世了。
  言家又大闹公主府,公主自那之后开始消沉。
  公主的第二段婚姻,又沦落为了众人的谈资,闹得满城风雨,甚至有人说她不详。
  记得有次随着母亲参加宫宴,有几个名门贵女围在一起,笑话公主的衣服是两年前的样式,还说她嫁了两次,一个夫君也没有落着。她在一旁听了十分气愤,就上去和她们理论,告诉她们公主两次婚姻皆是为了朝政大局,公主是在为了黎民百姓牺牲自己。
  后来母亲把她拉走了,那时候她已经十七岁,到了要议婚的年纪,可因为她心里想着程应允,上门提亲的人家她都看不上。爷爷走的时候留了话,说她的婚事要全凭她自己的心意,父母谨遵爷爷教诲,也不敢逼迫她,怕她闹脾气回老家告状。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