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沈疏桐探进头来,手里提着两个纸袋,眼里闪着狡黠的光:“嗨,傅同学,果然还在调试程序?”
傅景川握着鼠标的手指几不可查地收紧了一下,面上却依旧平静,只淡淡“嗯”了一声,仿佛她的出现完全在意料之中。
沈疏桐走进来,非常自然地将其中一个纸袋放在他桌上。“喏,谢你上次的帮忙。他们家的冷萃确实不错,还有这个海盐芝士蛋糕,据说是招牌。”
傅景川看了一眼纸袋里的咖啡和精致的蛋糕,又抬眼看了看她。她今天换了件宽松的针织衫,头发柔软地披在肩上,比起白日的利落,添了几分温柔。
“谢谢。”他接过咖啡。
沈疏桐拉开他旁边的椅子坐下,拿出自己的电脑和那杯咖啡。“不客气。其实……是我自己的模型又遇到个坎,想着傅同学周五晚上或许有空,再来指点一下迷津?”
她眨着眼,语气半是玩笑半是认真,巧妙地给了彼此一个台阶。
傅景川插上吸管,喝了一口冰咖啡。“哪里有问题?”他侧过身,看向她的屏幕。
沈疏桐立刻打开一个复杂的金融预测模型,指向其中一段迭代算法。“这里的收敛条件我总是设置不好,迭代要么太快失去精度,要么太慢无法在规定时间内跑出结果。我试了几个常规的优化方法,效果都不理想。”
傅景川仔细看着代码,眉头微蹙。这确实是个棘手的问题,涉及到底层算法的效率优化。
“你用的梯度下降法本身没问题,但步长调整策略太保守了。”他沉吟片刻,手指在键盘上敲了几下,调出一篇晦涩的论文,“看看这个,去年NeurIPS会议上的一篇论文,他们提出了一种自适应步长算法,或许能给你启发。不过……”
他顿了顿,似乎在组织语言如何解释那个复杂的概念。
“不过那篇论文的核心思想是基于损失函数的二阶导数信息动态调整,对吧?”沈疏桐立刻接话,眼睛发亮,“我读过那篇!但我觉得他们的方法在非凸优化问题上可能会陷入局部最优解,我正在想能不能结合蒙特卡洛随机采样的思想来跳出……”
她滔滔不绝地说下去,甚至顺手拿过傅景川的笔记本,在上面快速写下几个数学公式和她的思路。
傅景川有些惊讶地看着她。他没想到她不仅读过了那篇相当前沿的论文,还有如此深刻甚至带点批判性的见解。她写的思路虽然大胆,却并非异想天开,甚至隐隐指向了一个他最近也在思考的方向。
一时间,他被她的想法吸引,也参与进去:“引入随机采样确实能增加跳出局部最优的概率,但计算开销会急剧增大,除非……”
“除非能找到一个高效的抽样策略!”沈疏桐兴奋地接过话头,“我正尝试用一种基于重要性采样的改进方案,你看……”
两人头几乎凑到了一起,对着屏幕和笔记本上的公式激烈讨论起来。咖啡放在一边渐渐变温,蛋糕也忘了吃。
最终,他们合力找到了一个颇具潜力的优化方向。沈疏桐长舒一口气:“太棒了!就是这个思路!傅景川,你太厉害了!”
傅景川看着她发光的眼睛,心里某处被轻轻触动。他很少遇到能这样跟上他思维,甚至能激发他新想法的人。
“你也很厉害。”他真诚夸赞道,“那个重要性采样的构想,很巧妙。”
实验室里忽然安静下来。两人距离很近,四目相对,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独特的暧昧张力。
沈疏桐看着他近在咫尺的脸,心跳莫名加速。她忽然注意到他嘴角沾了一点点刚才吃蛋糕时不小心蹭上的芝士奶盖。
鬼使神差地,她轻笑一声,伸出手指,非常自然地在他唇角轻轻擦了一下。
“沾到东西了,傅同学。”她收回手,指尖仿佛还残留着他皮肤微热的触感。
傅景川整个人瞬间僵住。
他猛地转回头,盯着屏幕,手指无意识地在键盘上敲了一下,试图掩饰那突如其来的慌乱。
“…….谢谢。”
沈疏桐看着他微红的耳朵和故作镇定的侧脸,轻笑出声。
她端起已经变温的咖啡,喝了一口:“不客气。看来以后不仅要多讨论问题,还得负责提醒你注意形象啊,傅同学。”
傅景川没有回头,只是低低地又“嗯”了一声。
实验室里再次安静下来,但某种默契而悸动的氛围,已然悄然滋生,将他们环绕。
第17章 看上你了
斯坦福校园黑客马拉松,一年一度的科技盛宴。巨大的展厅内,几十支队伍齐聚,键盘敲击声此起彼伏,倒计时的数字在中央大屏幕上无情地跳动。
沈疏桐的队伍“Nova”正陷入苦战。离提交最终原型只剩不到六小时,他们的核心算法却遇到了致命瓶颈——数据处理速度始终无法达到预期,演示时频频卡顿。
“不行,还是太慢了!”队友李明懊恼地抓了抓头发,“现有的优化手段都试过了,硬件极限摆在这里。”
团队气氛一时有些低迷。他们雄心勃勃的项目,难道要败在这个技术细节上?
沈疏桐紧盯着屏幕上的性能分析图,眼神专注,丝毫不见慌乱。“不是硬件极限,是我们的算法效率还有提升空间。传统的并行处理思路在这里遇到了瓶颈,也许我们需要换个角度,比如……”她停顿了一下,脑中飞速闪过前几天与傅景川讨论时触及的一些前沿概念,“尝试一种非对称分布式计算模型?”
另一个队友王莉苦笑:“想法很好,但那种模型太复杂了,短时间内根本不可能实现……”
“不一定。”沈疏桐打断她,手指已经在键盘上飞舞,调出几篇深奥的论文和开源代码库,“我看过一些相关研究,有一个改良版的框架或许可以适配我们的项目。给我一点时间。”
她完全沉浸进去,目光如炬,快速阅读、筛选、整合信息。周围嘈杂的环境仿佛都被她屏蔽,只剩下屏幕上行行代码。
不远处,傅景川作为赛事的特邀技术顾问,刚解答完一支队伍的疑问。他的目光扫过全场,最终定格在沈疏桐身上。
他看见她微蹙的眉心和紧抿的唇线,脚步转向了“Nova”组的方向。
“遇到麻烦了?”他走近,目光落在沈疏桐的屏幕上。
李明像是看到救星,立刻七嘴八舌地解释了困境。
傅景川听完,看向沈疏桐:“你怎么想?”
沈疏桐抬起头,与他对视:“我认为关键在任务调度策略。现有的通用策略冗余度太高,我需要一个更激进、更贴合我们数据特性的自定义调度方案。”她直接在白板上画起了简略的算法结构图,“看,如果在这里引入动态权重分配,或许能强行榨出最后一点性能。”
傅景川十分惊叹地看着她的草图。她的思路不仅正确,甚至比他预想的更为大胆和精妙。
“思路正确,但动态权重的计算本身会带来额外开销,”他指向图中的一个节点,一针见血,“这里,如果用预计算哈希表替代实时计算,牺牲一点精准度,换取大幅度的性能提升。”
沈疏桐眼睛猛地一亮:“没错!精准度损失可以在后续环节通过误差补偿机制弥补!傅景川,你真是个天才!”她兴奋地几乎要跳起来,看向他的眼神璀璨如星。
傅景川被她发亮的眼睛看得有些不自然,微微别开视线:“只是基础操作。”他顺手拿过她旁边的键盘,“这里,代码可以这样重构……”
他快速敲击了几行代码,示范了一个极其高效的核心片段。沈疏桐盯着屏幕,大脑飞速运转,举一反三:“我明白了!那后续的模块衔接可以这样调
整……”
两人旁若无人地讨论起来,思维碰撞出激烈的火花。他们之间仿佛存在一个强大的引力场,其他队友几乎插不上话,只能目瞪口呆地看着这两位大神人物高效协作。
一个看似无解的问题,在他们几句话几个操作间,竟然真的找到了清晰的解决路径。
最终方案确定,沈疏桐立刻投入代码重构,手指在键盘上敲出令人眼花缭乱的节奏。
傅景川没有离开。他默不作声地拉过一把椅子,坐在她斜后方,拿出笔记本电脑开始处理自己的事情,目光偶尔扫过她的屏幕,看着她行云流水般的代码和精准至极的实现。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深夜降临,展厅里不少参赛者已显疲态,甚至有人趴在桌上小憩。
沈疏桐全神贯注,终于敲下最后一行代码,运行测试!
绿色的成功提示符亮起,性能分析图显示流畅度大幅提升,完美达到预期!
“成功了!”李明和王莉激动地低呼。
沈疏桐长舒一口气,高度紧绷的神经骤然松弛,强烈的疲惫感立刻涌了上来。她还没来得及分享喜悦,眼皮就沉重得无法抬起,头一歪,竟就着坐在椅子上的姿势,瞬间陷入了沉睡。手边还放着喝了一半的能量饮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