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御宅屋>书库>历史军事>大秦开局炸丹炉,我乃九品炼药师> 大秦开局炸丹炉,我乃九品炼药师 第387节

大秦开局炸丹炉,我乃九品炼药师 第387节

  从而让他的思想,逐渐开始出现改变。
  倒不是说淳于越认为仙府打造的生活更高贵,忘记了儒家圣人所说的“大同”和“小康”。
  这儒家的盛世,仍然是淳于越内心所向往的。
  但是仙府所要打造的盛世,同样也是淳于越所向往的。
  这二者在淳于越看来,并不矛盾。
  一者侧重精神层面的追求,一种侧重于物质层面的追求。
  完全是可以相辅相成的。
  虽然儒家强调道德,但是在物质方面同样没有放下。
  而仙府虽然追求仙术和物质,但是在精神方面不一样没有落下?
  淳于越今日用着各种仙术造物,读完了儒家经典后,从中获得了一种新的感悟。
  淳于越认为,仙术可以和儒家相结合。
  从而以此来开创出一种新的治世之法。
  这种念头其实早就有萌芽了,只不过他一直没能真正下定决心而已。
  因为他不知道这种做法,到底对不对。
  毕竟圣人有言: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曾经的淳于越,对这些话都十分的赞同。
  圣人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取舍,无疑是正确的。
  淳于越也认为精神追求是优于物质追求的。
  在道德原则面前,财富和生命都可以舍弃掉,这才是真正的君子。
  ——
  然而如今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被仙术所影响,物质上的极大程度提升。
  这让得淳于越有了别样的想法。
  对儒家经典有了新的解读。
  “圣人所言,其实并没有错。”
  “是老夫以前想错了。”
  “圣人的意思,分明是生和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才需要舍生取义。”
  “如今有两全之法,为何还要舍生取义呢?”
  “老夫完全可以,二者俱得之啊!”
  “正所谓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只要是正大光明,堂堂正正的手段,那就是符合道德的。”
  第241章 电灯下的悟道
  淳于越当即拿出纸笔,将自家的感悟写了下来。
  “昔年圣人有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
  “前者可为五帝时期大同之治,后者可为三代之英小康之治。”
  儒家的大同之治,是五帝尧舜公天下禅让制的时期。
  小康之治则是夏商周三代杰出君王时期,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
  “然......今时不同于往日。”
  “今秦地数千里,百姓数以千万计。”
  “此前吾常言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实则不然......”
  “今土地百姓之数,十倍百倍于往日。”
  “是故儒学难见成效,不被诸侯所用。”
  “全赖于天下百姓困乏,常常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君子理应重义轻生。”
  “然今天下黔首百姓却重生轻义。”
  “此实非黔首之过也,若不能生,又如何能知礼仪,晓道德?”
  “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圣人之道,在于民。”
  “民为先,道德为后。”
  “故先有民之生,而后有民之道德。”
  “道德礼仪在乎于心,亦在乎于民。”
  “无分先后,无分你我。”
  ......
  淳于越灵感迸发,洋洋洒洒的写了一大篇。
  大体上就是论述为什么如今儒学没落,不受君王所重视。
  昔年五帝时期,国土全在河洛一带,百姓只有数十万。
  自然更容易推行道德礼治,所以能够天下大同。
  毕竟天下也就那么大,君王又能够身体力行以德行感化百姓。
  然而如今国土广阔,百姓人数实在是太多了。
  再想用尧舜之治,实在还是太过艰难。
  这需要整个国家上下一心。
  所以,才难以重回尧舜之治。
  若是进行大批的分封,倒是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此问题。
  不过却又会出现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诸侯实力强大后出现反意。
  身为儒生,淳于越很久以前其实便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了。
  甚至李斯经常拿此事来说儒家分封不可取。
  但是淳于越却对此选择视而不见。
  因为以前的他认为诸侯反叛,那是诸侯不道德。
  只要道德水平够高,自然就不会反叛。
  周朝之所以覆灭,还是因为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如今他不这么想了。
  淳于越认为,这全是因为一个字,那就是——利。
  诸侯反叛,不只是他们没有道德。
  更重要的是,他们强大之后出现了更大的欲望。
  而这个欲望一旦超过了他们的道德,他们便会心生反意。
  为什么以前的诸侯,没有反叛呢?
  淳于越认为,那是因为以前的生活困苦,所以大家的道德都很高。
  就像五帝时期,人们的物质匮乏。
  帝王虽然地位高贵,但是生活同样也十分辛苦。
  需要带领族人们面对各种灾祸,解决各种问题。
  高贵的地位和付出的代价,是相辅相成的。
  想要地位高贵,想要天下共主,那你就需要付出足够的代价。
  而且这高贵的地位所带来的,也就只是一个地位,而没有太多的物质享受。
  但是如今却不一样了,过去了千百年。
  人们的物质不再那么匮乏了。
  人们的生活比以前好多了。
  而贵族和君王们,可以享受之物那更是多了起来。
  随之而来,便是他们欲望的放大。
  所以天下诸侯们会为了这份欲望,而发生战乱。
  所以......五帝时期的大同之治才会降级成夏商周的小康之治。
  所以才会在春秋时期再度降级......变成诸侯割据一方,互相攻伐持续数百年,百姓民不聊生。
  淳于越以前只觉得。
  君子克己复礼。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