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御宅屋>书库>历史军事>大秦开局炸丹炉,我乃九品炼药师> 大秦开局炸丹炉,我乃九品炼药师 第425节

大秦开局炸丹炉,我乃九品炼药师 第425节

  如果真按照廷尉史的说法来行事......日后大家不都得变得没有感情了吗?
  就连忠君爱国,也是因为律法管控的话。这样活着,又还有什么意思呢?
  淳于越亦是看了看那名儒生,轻轻的点了点头。
  虽然如今绝大多数儒生反对自己,但是他们的思想其实还是不错的。
  至少追求盛世这方面,大家的目的是一样的。
  廷尉史赵石听完儒生的反驳之言,丝毫不恼,而是一脸淡然的道:
  “知律法而不知道德,禽兽何异?”
  “呵呵......知道德而不知律法,性命不存!”
  “今秦地数千里,百姓数千万。”
  “道德教化,见效何等缓慢!可管得了这数千万百姓?”
  “若是国家不安,陷入战乱,百姓又如何生存?”
  “到时候,怕是连禽兽都当不了了。”
  “尔等大可以去问问天下百姓。”
  “他们是想做一个朝不保夕的“君子”。”
  “还是想做一个衣食无忧的“禽兽”!”
  这话听得在场的贵族不由得面面相觑。
  这廷尉史......当真是。
  竟然把话挑得如此明白......
  说这种大实话,不是伤人的心吗。
  儒生听后却是恼怒不已:
  “在廷尉史眼中,只有做禽兽方能衣食无忧吗?”
  “难道就不能做衣食无忧的君子?”
  “难道此二者就不能共存吗?”
  “我儒家所追求的,乃是大同盛世。”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百姓富足,安居乐业。”
  “法家却只追求人人如牲畜一般活着。”
  “二者相比,高下立判。”
  廷尉史赵石却是轻笑一声,朗声道:
  “君子?尔等自然可以做君子。”
  “但......无规矩不成方圆。”
  “若人人都如诸位一般空谈道德,那国家将会变成怎样一副混乱景象?”
  “律法虽严苛,但它能确保公平正义,同样能让百姓安居乐业。”
  “尔等所谓的道德,其标准又在哪里?”
  “不过是前人随口言说所立下的规矩罢了。”
  “同样的修修改改,增加删减。”
  “与我法家的律法,有什么不同?”
  “甚至还远不如法家律法实用。”
  “尔等妄图单纯靠自身的品德修养来约束天下众人!”
  “这样的仁义道德,如何能够长久?”
  “这样的儒家......又如何能治理的了天下?”
  第259章 老夫从未背弃
  儒生听完廷尉史赵石的话语后,不由得深深吸了一口气。
  他很清楚,他现在根本就没有办法说服这廷尉史。
  两人之间的思想差异,实在是太过巨大。
  根本不是单纯能用言语扭转的了的。
  就算继续辩论下去也是无济于事。
  不过他也不想陷入无端的争执之中。
  故而颇有些无奈的开口道:
  “廷尉史深信法家,我不论再怎样言说......廷尉史都不会认同的。”
  “但是,我现在还是告诉廷尉史你一件事。”
  “律法,只会约束人不为恶。”
  “但是却不会引导人向善。”
  “我不想与廷尉史你争辩人的本性,究竟是善还是恶。”
  “你可以认为人性本恶,但是你同样也不能否认人性中有善。”
  “真正的君子,皆是重义轻生之辈。”
  “道德仁义,可以比生命更加重要。”
  “律法之所以能够约束百姓,不过是用各种刑罚和性命威胁在约束百姓而已。”
  “这样的约束短时间确实成效显著,能够让国家快速强大,但是长此以往必会离心离德。”
  “恐惧威压......约束不了所有人。”
  “真正的强盛,应建立在人民内心的认同和自觉之上。”
  “而非建立在恐惧与百姓的畏惧之上!”
  ——
  廷尉史闻言略微沉默了一下。
  随后略带嘲讽的道:
  “内心的认同和自觉?”
  “哼,那不过是极少数人的自我满足而已。”
  “对于天下间的绝大多数人而言,明确的法律和制度才是他们行为的准则。”
  “尔等真的认为......人人都能成为所谓的君子?”
  “呵呵......就连你们这些儒生之中,也有着大量的贪生怕死之辈。”
  “尔等儒生要是真的能够舍生忘死,那为何还要来关中咸阳入仕?”
  “尔等为何还要当我大秦的博士?”
  “你们不是最看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吗?”
  “食君俸禄,不应该忠于国君吗?”
  “当初齐鲁覆灭之时,为何诸多齐鲁儒生没有以身殉国?”
  “反而投向我大秦?”
  “为什么如今的天下,还会有各地的儒生,在咸阳空谈误国呢?”
  “所谓的舍生取义?”
  “虚伪至极,也可笑至极。”
  ——
  那儒生被廷尉史这话怼的一时间亦有些气血上涌。
  他感觉自己的尊严遭到了践踏。
  “我等岂是贪生怕死之辈?”
  “若是能以自身性命换取天下大同,有着数不尽的儒生能够为此舍弃性命。”
  “那齐鲁二国,何时曾用我儒家之法治世?”
  “我等为何要以身殉国?”
  “我等仍然需留下有用之身,用以传播儒学!”
  “若是轻易的便以身殉道,岂不是要坐视圣人之学断绝吗?”
  “让天下百姓再度陷入漫漫长夜吗?”
  廷尉史闻言忍不住笑了:
  “我就说尔等儒生虚伪吧。”
  “平日里满口的仁义道德。”
  “但是真让你们舍生取义,求仁得仁。”
  “你们却又总是能够找出各种借口来推脱搪塞。”
  “如此多变的道德,真的能够治理国家吗?”
  “尔等的道德,乃是根据历代诸位圣人之言来确定的。”
  “但是圣人之言,亦有自相矛盾之处。”
  “所以,这也造就了尔等灵活多变的道德。”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