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而琐事当然包括……庆祝的流水席、还有各种各样登门拜访的认识或不认识的人。
  对于寻常的举子来说,这些都是疏通门路、扩大交际乃至借机敛财的重要一环。但在扶苏的眼里则全是麻烦事:他都是皇帝的儿子了,还什么人脉不人脉的?
  但这事让官家,或者说宫里的人,一来保密的意义就消失了。二来宫里人做事太明显,他怕被人猜到身份,又闹出什么风风雨雨来。找濮王帮忙呢?那也太麻烦人家了,举办宴席可不是什么轻省的活计。
  扶苏本来还为这事为难呢。
  这下有梅先生担保,国子监出面,简直是打瞌睡就有人送上枕头了。
  “梅先生,我答应你了。但是状元什么的我真不敢保证。我几斤几两,梅先生你是最知道的。”
  梅尧臣暗自腹诽了起来:就凭你一眼切中大宋积弊的眼光,一篇文章让欧阳修引为知己的本事,何止区区一个状元呢,便是参知政事、枢密使都能当得的。
  但他面上却道:“凡事尽力而为,只肖无愧于天地即可。”
  扶苏如释重负,重重地点头:“嗯。”
  只要不是强求他考上状元就好,若说普通的进士,依他多年的大考经验和历史透视挂,应该运气好还是能撞上的……吧?
  但他的心里头,却突然浮现出两个人的脸庞来。其实说到虚荣心,他也并不是没有的呀。不然瞒着官家和娘娘自己偷偷考秋闱干嘛?还不是为了给他们一个惊喜?
  那不如一口气把事情做绝,到时候再看看,这二位会露出怎么样的表情?
  ……
  汴京这几日炸开了锅。
  秋闱每三年都有,原非人人关心的事。但倘若说今秋的解元,是一位年方四岁的稚子呢?
  “你在说什么梦话呢?”
  这是所有人听到后的第一反应。
  但是无风不起浪,越来越多的证据随着流言一起涌现了出来。什么我大舅他二姨的侄孙是保管考生家状的,他说这事是真的。我姑姑的堂兄托关系问过考官了,人家可没否认。
  随着“谣言”越描越真,这位神秘神童的身份也渐渐如莲子般被层层剥开:天子恩旨荫蔽的宗室、国子监博士梅尧臣的学生。
  “梅尧臣是谁你们虽然不知道,但他是本次主考官,文坛宗主欧阳修的好友呢?这下子你们就知道怎么回事了吧?”
  “哦~”
  “明白了明白了。”
  心领神会的声音此起彼伏,“黑箱操作”的次生传言也在不断蔓延开来,风言风语亦愈演愈烈了起来。
  而位于风口浪尖,随时都会被流言吞没的欧阳修,他什么都没做,只贴出了一篇文章来。
  第80章
  扶苏哪里知道, 欧阳修为了自己的名声所留的后手,宛如一碗滚烫的热油,让原本就因为神童出现而躁动不安的汴京, 彻底炸开了锅。
  自晏殊十四岁入仕以来, 世人皆以神童名声为青云直上的捷径。弄虚作假的不在少数,但是真才实学就像是衣服兜里的锥子, 只要有, 就不可能藏得住。沽名钓誉之辈往往能欺瞒一时,但很快就因某个契机被无情地戳破。
  世人原以为, 赵宗肃就是这样的人。
  毕竟,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他都太过可疑了。年龄、师承、以及和今科主考官沾亲带故的关系……浑身朝堂上, 新政的反对派保守党们, 以吕夷简、王拱辰等人为首,都觉得这是个拉欧阳修下马的绝好机会, 在民间的舆论中煽风点火、添油加醋。
  他们原本打算等风声再大一点,台谏的人风闻状告于上之后, 立刻打蛇随棍上。谁知道欧阳修早在开卷定名次的那天, 就预料到今天的光景。根本没给他们机会, 自己把赵宗肃的卷子公开了来。
  除了解元以外,一同公开的还有范纯仁、晏几道等仕宦子弟的文章。好巧不巧,当中还有个吕夷简家的子侄, 擦着最后几名过了秋闱的录取线。欧阳修表面上说, 是为了自证清白。但谁都知道, 这几个人的文章一展出来,那位吕姓的考生自然而然变成了对照组。
  吕夷简:“……”
  无妄之灾啊这是。
  他家里子弟的水平,他的心里清楚——能上榜末就是欧阳修秉公判卷的结果了。要不然欧阳修和他的政敌的身份, 给这人判个“落榜”也没什么问题。
  真正让他惊讶,还让全汴京看热闹之人惊讶的,还是解元赵宗肃贴出来的文章。第一日,欧阳修府邸的大门前人头攒动,第二日,全汴京城所有的质疑声都消失无踪了。
  蒙上试卷的名字,但凡有点文章鉴赏能力的读书人,都知道谁该成为解元。能在时间紧凑的考场上,提出一个治国策级别的良策,还有理有据、论证翔实,试问当今大宋有几人能做到?
  远超第二名,乃至后来者太多了。
  也有被打脸后仍忿然不平的人抱怨:“也不看他老师是谁,又在哪上学?说不定是他老师私下教导他的呢。”
  此言一出,立刻被人怼了回去:“你是不是嫉妒了?就你这样,就算告诉你了又如何?你能在考场上写出来哪怕这篇文章的一二?”
  “你是说范公、梅博士他们都是傻子,有治国的良策自己不上书官家,给自己增添政绩,留着给四岁的小弟子用了是吧?”
  舆论在大旱之后又变成了大涝,溢美之词蜂拥而至,人人都想一睹这位四岁小神童到底是何等风采。
  他们日盼夜盼,也没盼到解元公的流水席开办的消息,连借机蹭一杯酒、一睹真容的机会都没有。有好事者、或是见扶苏有真才实学有意结交的人,又找上了国子监。
  可无论登门了多少次,见到的只有杨安国或梅尧臣的,前者春风满面、后者不近人情,传达的意思却十分相似:不好意思,解元公最近在备战春闱,无暇见客。
  哦?你说你家里有人做官?不好意思,赵小郎的师父还是枢密使呢。不见。
  说了不见,就算是官家也不见!
  登门者吃了个闭门羹,赵小郎的名声却因此更好了。都说骄兵必败,四岁幼子,心性如何还要打个问号。但不为名声所累,甚至能居安思危,愈发令人期待起他的春季赛。
  除此以外,濮王府被屡屡登门拜访,但扶苏又不在赵允让的府上,他只好命人闭门谢客,就连旁人对他夫妇二人的褒奖赞美都不愿意听——搞笑呢,这么优秀的儿子又不是他养的,要夸去垂拱殿、坤宁宫门外夸去吧!
  唉,话说回来,这么优秀的儿子,又为什么不是他亲生的呢?
  濮王赵允让在见缝插针的赞美声中,悄然带上了痛苦面具。
  官家知道了,不知道该有多么得意吧?
  ……官家不知道。
  还是反对派的保守党们在作祟。之前他们有意派人煽动士人民间的舆论,渲染起了“黑箱操作”的传闻。结果,被欧阳修一手狠辣的釜底抽薪之后,反而做贼心虚了起来。
  本朝一向重视科举取士之道,三五不时的就要新增法令,以保证科举的公平。
  官家倘若知道,民间有人质疑科举考试的公平,但主考官又自证了清白,必会派人彻查下去,一定会追查到他们的身上去。吕夷简、王拱辰等人又捏着鼻子,主动遮掩了起来。
  而梅尧臣、杨安国等人又知晓扶苏性格喜静,自身品性又高洁,更不会得势便猖狂。他们心里也有数:以赵小郎、赵小解元的才学,迟早会在后面的考试中崭露头角。
  到时候,让官家亲眼见到四岁的小天才,那种被震撼洗练后所生的爱才之心,比什么夸张的传言都有用得多。
  于是,阴差阳错之下,扶苏的名声只在民间传得响亮,并未飞入禁中之中。他的家信中收获的,也只有老父亲对他心大了、不爱回家了的抱怨(曹皇后在某日也加入了这个队伍里),还有一封封前线大捷的战报。
  没错,宣抚使狄青的南下平叛很成功,很有效率。就算提前知道结果的扶苏,看到战报也忍不住开心了起来。
  他原本只是西北的一个中层军官,第一次领兵高达二十万人,却丝毫没有自矜自傲、或者不知所措。用手段飞快树立起军中的威信之后,就开始对付侬智高了。
  他采取了“声东击西”之策,使侬智高错判了宋军的动向。侬智高一朝起势,云从四应,本就飘飘然不已。又通过斥候打听到,对面宋军的主帅主帅是个名不见经传之人,更不把狄青放在眼里。于是在轻敌之中,他在昆仑关设下的防线被狄青轻松突破。狄青乘胜追击,最终在归仁铺的决战中,冲散了侬智高的侧边部队,收复了丢失的宋土。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