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心底软成一片。
哎,这孩子,大事上机灵得不行,怎么小事上傻乎乎的呢?
官家善意地选择了没戳穿,片刻之后收整了神情,正色看向了狄青:“狄卿,这上面说,最初那批种马诞下的良马,如今已有八成可以使用,此话是真是假?”
狄青:“回官家,大差不差。”
一般而言,一匹马从诞生到投入使用,需要整整四五年的时间。眼下这一周期,刚好是从育种到成熟的期间。
但战马不是一养成就可以使用的,还需要和士兵仔细磨合。骑兵们也需要和战马们建立默契,熟悉马上作战的技巧。
所以,从去岁开始,第一批次成熟的战马就从广源州运来投入汴京的军中。而今年,又有一批战马可以投入使用。先后两批战马的到来,使宋军的骑兵数,达到了一个空前的数字。比宋夏战争之前,尤有胜之。
“换言之,此乃宋军对北边作战能力最强的时候。”范仲淹说道:“可要好好把握一番。”
听到这个惊喜,他终于有了点对北边作战的底气。也明白为何太子殿下说“要主动打”说得毫不亏心。
“诶?”扶苏大吃了一惊:“那一开始我说要打的时候,你们为什么没什么异议就把狄将军叫来了啊?”
还能是为什么呢?
官家,范仲淹等人都无语地看着他。
扶苏终于后知后觉,指了指自己:“就因为……我说了吗?”
对啊,不然呢。
他顿时哭笑不得:“不要这么对我有信心啊。这可是牵扯了大宋的国运的。”
主动挑起战火,还输了的话,大宋可真是有亡国危机的!那时候,神仙来了也难救。
欧阳修说了句公道话,准确切中了在座其余人的心态:“非是我等盲从,只是殿下您……实在成功了太多次,使人不敢不信。”
众人皆深以为然点头:对啊对啊。
“什么呀。”扶苏大声发表抗议:“要从事实出发才行。经验主义要不得。”
不过,在座的各位里,唯有范仲淹是真正的文武双全,既通读历史,又有过在西北戍边的经验。算上前世在上州防击匈奴,扶苏还能勉强算上一个自己。
他们两个都做出判断,此仗能打的话……打赢的几率就很不低了。
所以……扶苏抬起头来:“不过这一次,我觉得你们应该要信我。”
“好。”官家说:“那就主动出击。”
他的目光落在了摊开在眼前的舆图:“势要将朔州、应州、武州夺回大宋。”
仁宗一向以宽仁之面示人,就算面对邻国使臣他也温和有礼,还问人需不需要请太医。唯独在说这句话时,眼中射出动人心魄的光芒,使扶苏暗暗觉得心惊。
他知道的,官家的性子素来很好说话,唯独在极少数事上一旦下定决心,就难以动摇,谁来都不好使。前世,“极少数事”或许是逾越礼制的“生死两皇后”,但这一辈子么……
那就是,要夺回幽云十六州。
——
官家一锤定音后,朝廷就此陷入忙碌中。
一言以蔽之:发话打仗的人只需要发话就好了,做准备的人要考虑的可就多了。
西南马场的战马要调度进京,和骑兵进行磨合训练。各地粮仓中的余粮统一运输入京,做成军粮备用。还有兵器、辎重都需要重新清点,淘汰旧的换成新的……
这其中,桩桩件件事物都和扶苏的发明脱不开关系,所以哪儿哪儿也都离不开他。这些日子,他跟个陀螺似的,被各个衙门抽得团团转。这边跑完了跑那边。
对了,值得一提的是,后两样事情因为扶苏的某样发明,变得异常顺利。
那就是——煤。
煤,又叫作石涅。宋人原本不如何重视他的,但扶苏从云州带回特产后,宋朝本土的石涅矿就成了香饽饽。除了蜂窝煤外,扶苏还把洗煤提高纯度等等简单的工艺开了源。
于是,在某些质量奇高的煤炭矿场,优质的无烟煤应运而生。它被运用得最广的,不是生活取暖领域,而是铁矿厂。
理论丰富的学生,或者经验丰富的铁匠都知道,要想生产出质量好的钢铁,火的温度必不可少。但作为燃料的木柴温度有上限,再怎么高炉、鼓风结果都一样。
但煤就不一样了,它理论最高温足以达一千多度,表现平平的煤炭也比木柴效果更好。炼出来的铁矿石肉眼可见更多、也更加坚硬,是造兵器的好材料。
另一边,加了盐和酱料的土豆泥,原本是扶苏发明出来的,在禁军中大受好评的食物。但在选择装它的容器时,却犯了难。
最合适的塑料宋朝还没有。用陶瓷装未免太重,有违军粮简易、轻便的初衷。如果是布口袋呢?土豆泥又是粉糯沙状的,极容易沾在布料上,又不卫生又浪费。
待铁大量生产出来后,终于有破解之法了。铁罐头,直接上吧!由于军中人数众多,这里的铁罐头不是后世小型的,而是巨大的一个,齐了扶苏的胸口。造出来之后,装满土豆泥,由擅长运输的滇马驼在身后,刚刚好。
这么大一个铁罐头装满土豆泥,足以一个士兵吃上半个月有余。每餐配上不同佐料,还能尝到不同的口味。原料还是不值钱、产量极大的土豆。比从前节省了许多倍。
试吃过后,也受到了狄青在内,一干禁军军官士兵的极大好评。
扶苏开心极了:“那就这么定下吧!”
他打了个招呼,让兵部那边多生产一些铁皮罐头。反正这些罐头开完后,还能重复利用。铁的导热功能好,用来烧开水最合适不过。
烧开水的燃料,当然也是蜂窝煤啦。等大军路过云州的时候,还可以顺路问各县令薅一点儿,计划通。
扶苏叉着腰,抹了把脸:哎,倘若没有这些进步于时代的发明,他还真没有什么底气和辽军硬刚。父皇说的果然没错,两边倘若势均力敌,那么绝对是守方会获胜。
只有拥有绝对的优势时,才能使攻方奋力一搏出胜机。在大秦的时候,优势是降维打击般的士兵。到了大宋,从士兵素质上最多只能五五开,他就从物上想想办法。
说起物……扶苏其实有点犹豫。
要不要试试那样东西呢?
火药?
火药的造法其实并不复杂,别看他跟苏轸提过,说自己不知道怎么做,但“一硫二硝三木炭”的口诀深入人心,即使比例不那么准确但也大差不差,按图索骥总能出成品。
他犹豫的原因,无非是……他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担得起责任。让世界从冷兵器时代,一转而为热兵器时代的责任。
或许是大宋势如破竹的节节胜利。又或者是千万人的死亡,千万个家庭悲切的呼喊。
怎么办。
要用吗?要试试吗?
扶苏站在原地,陷入深深的思考。一般这种时候旁人是不会打扰他的。怕自己随口一句话打断了他聪明脑瓜的转动。但这次却例外,因为有重大消息,内侍不得不硬着头皮,拍了拍他的肩头,轻声道:
“殿下……殿下……”
扶苏一个激灵,恍然回神:“怎么了?官家找我有事?”
内侍大松一口气,没打断殿下重要的思考,真好。他随后才说起自己要传达的消息:“官家派小的告诉您,辽国的使臣离开了。”
扶苏:“哦。”然后呢?
内侍又说:“官家说,那使臣走时的神色很古怪,似乎另有后手。”
另有后手?不可能的吧。
扶苏于心中想道。
现在是农历三月初,辽国那边正在进行一年四度的浩浩荡荡的迁徙活动。从南边迁往暖和了的北边,也算是巡视领土的一种方式。加上去岁刚和西夏打败仗,怎么腾得出手打假呢?
不对,等等,西夏?
难道说……西夏就是辽的后手?
西夏原是辽国的附属国,李元昊后自立为王国。辽对西夏的独立一直十分不服气,一直想让他们认输低头。但这俩都是半游牧、半农耕国家,国教也都是佛教。文化上极为相似。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这俩是教内异端互掐。但大宋比之于他们,就是不折不扣的异教徒。倘若大宋要攻打辽国,西夏会借机痛击辽还是宋?
是宋。
就像当初宋夏开战,辽国假意作壁上观,也不客气地敲诈了宋一样。
一想到这个可能,扶苏就连呼吸都轻了。想想吧,倘若在宋军踌躇满志时,被西夏来了个背后一击会怎样?
他立刻回宫去见了官家,同他讨论起这种可怕的可能性。官家先一怔,旋即犹疑:“……不太可能吧?”
“辽国乃是宗主国,西夏是他曾经的附庸。辽主未必能低下这个头颅。”他说。